“5G”课堂 以“感动度”提升思政教学有效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11-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对于大学生立德树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由于偏重理论讲授,忽视情感体验和实际践行的主导作用,思政教学效果普遍较差。硅湖职业技术学院从2011年起,积极探索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改革,以“感动度”为核心,打造了“5G”(感性、感动、感悟、感恩、感奋)体验式课堂,显著提高了思政教学的有效性,是高校思政教学模式的大胆创新,也是国家领导人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重要讲话精神的有益实践。

    以学生为本:“三转变”确立提升思政教学有效性的新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长期存在“模式陈旧、内容枯燥”等问题,教学和育人效果都不理想。2010年,全国民办高校遭遇生源危机。2011年,江苏率先实行民办高职院校注册招生,致使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生存危机和特殊学情的双重挑战,如果沿用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效果更是难以保证。为此,学院坚持问题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全面实施体验式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体现在满足人们相应需求、实现人们相应目的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感体验、团队学习和分享交流而获得正确认知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满足学生获得尊重、主动交流和自觉践行的内在需求,有利于提升思政教学的有效性。为此,必须在教育理念上实现三个转变:

    1.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人的素养提升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直强调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强调教书是为了育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和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教师必须努力成为教育者,而不是教书匠。要努力让每个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不单单学习知识和技能,而要懂得爱、原谅和关怀,学会与人相处,愿意改变,愿意付出,愿意助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才是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更好教育

    2.个体学习向团队学习转变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是简单增加学生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中激发兴趣、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而传统教学过程,基本是个体学习,学生被养成被动接受“正确”答案的习惯,丧失了自主探索、自主认知的能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体验式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组织团队学习活动,让学生共同学习、相互讨论,强化组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团队认同,激发成员的竞争意识和荣誉感,让学生有机会通过了解、比较别人的想法来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信心的增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将理论主导向行为主导转变

    西方有句谚语,叫“You do,you know”,意思是你做了,你才能真正懂得。而传统教育的痼疾就是过度强调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际的践行。成绩好的学生就被认为是好学生,以致放任其行为上的缺失和偏差。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体验式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组织有效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进而愿意分享、主动认知,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产生自觉、持久的内驱力和行动力,懂得“做到比知道更重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真正做到,实现“行知合一”,这才是教育有效性的真正体现。

    以感动度为核:“三重构”“五改变”显著提升思政教学有效性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而学生学习体验的核心是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愉悦的情绪生活。

    为此,在体验式教学基础上,学院大胆创新,以“感动度”为中心,进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的“三重构”“五改变”,最大限度提升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1.以“三重构”提升教学有效性

    第一是重构教学方式:用“5G”(感性、感动、感悟、感恩、感奋)精心设计体验式课堂结构,让学生感动学习,自觉践行:

    感性导言(1G):每次课程,教师都会伴着美妙的音乐声,用充满情感的感性语言、语调,或叙事,或诵诗,或感怀,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特定的情境和氛围,产生积极情感和探究兴趣。

    感动体验(2G):借鉴心理学团体活动与方法,精心设计富有感动度和震撼力的体验活动,将课程主题和教学内容巧妙、有机地融入活动之中,并通过采用多媒体(影视、音乐、图片)手段营造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获得真实强烈的情感体验,为激发学生主动认知和自觉行动奠定深刻的情感基础。

    感悟分享(3G):体验活动产生强烈情感后,要立即给予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感受分享。感受分享分为小组分享和大组分享,让每个学生情感都得以充分抒发,感悟得到充分表达,教师以点评和加分给予提炼和肯定。这是5G课堂的重中之重,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关键环节。

    感恩结语(4G):课程结束前,教师从“感谢学生让我服务”出发,结合自身经历和真情实感,表达对学生在体验活动和感受分享中的态度言行的赞许和鼓励,提炼归纳正确有益的观点,升华课程主题,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并内化于心。

    感奋践行(5G):最后,教师必须明确提出课后具体行动要求,或写感言深化感悟,或结合学校当前学生工作的要求做一事外化于行,让感动振奋精神,情感激励践行。

    1G、2G着力于“以情动人”,提升“感动度”;3G、4G着力于“以理服人”,提升“领悟度”;5G着力于“持之以行”,提升“行动度”,最大限度发挥积极情感对主动认知、自觉践行的激励作用,提高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是重构教学内容:学院要求思政教师结合教材要求,紧贴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模块,每个模块以“我们”为主语,如“缘:我们是家人”“齐:我们是团队”等,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精心设计相应的体验活动和多媒体课件,选用丰富的影视、音乐和富有感染力的图片,以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情感体验。

    第三是重构教学组织: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创设多种团队学习平台,尽可能强化组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团队认同,激发成员的竞争意识和荣誉感,让学习过程成为团体行为而不仅是个体行为,使“人人争先分享、个个主动担责”成为“5G”课堂的亮丽标志,显著提高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力”。

    2.以“五改变”保证教学有效性

    一是教师变导师组:5G体验式课堂,每次授课都由主讲导师、助理导师和学长组成“导师组”,共同完成课程主讲、体验活动组织、音效视频和灯光控制,并参与小组分享,与学生同体验、同感动、同分享、同成长,全心全情为学生服务,让思政课堂成为真正深受学生欢迎的“感动的课堂”。

    二是固定教室变“无桌教室”:“5G”体验式课堂,需要组织多种形式体验活动和感受分享。为此学院投资改造了两个300多平方米的大型专用教室,配置专业灯光音响、大功率空调以及舞台、地毯、活动折椅等,学生可根据课程需要,特别是在体验活动和感受分享环节,或坐或立或活动,形成自由、有趣的“无桌教室”,让学生摆脱呆板的学习环境,爱上“5G”课堂。

    三是单一教案变为多媒体资源库:学院思政教研室收集整理了数万例感人案例(包括教师自己及身边),用于“5G”课堂课程模块和体验活动的设计;同时还分专题精选上千首优美音乐,让感性音乐和灯光伴随课程全过程,实现“让真情拨动心弦,让思想随音符飞扬”。

    四是单一评价变为“三全评价”:科学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手段。学院建立“课程全过程、课内外全方位、理论考试和小组得分全衡量”的全面评价体系,变定分为定性评价,以激励学生不断成长。

    五是固定学时变为弹性学时:“5G”体验式课堂,是一个感性的课堂,“感动度”是课程组织的灵魂,感受分享是最重要的学习环节,常常无法硬性中断,可以通过三节连上、晚间排课等弹性学时方式,最大限度实现“5G”体验式课堂极佳的教学和育人效果。

    因时而进:不断拓展“5G”体验式课堂的有效性

    六年来,学院思政课“5G”体验式课堂覆盖全院学生,思政课成为学院学生最喜爱的课程,家长回访好评率达97.8%,思政课学生评教优秀率始终在95%以上。2012年,学院两次发文,要求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全院所有课程中推广。同时,六年来,学院还完成体验式教学省教改课题1项、省与昆山市哲社课题各1项,发表体验式教学论文36篇,出版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验式助学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和《高职生心理健康体验式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本教材。2015年江苏省教育评估院专题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学院近三年人才培养满意率为98.4%,其中对毕业生思想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满意度均在96%以上,这充分反映了以“5G”课堂为代表的体验式教学改革取得的显著育人成效。2017年,“5G体验式课堂——高校思政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创新实践”项目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成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亮点与特色。

    (顾定红)